健康美食 
首页 > 健康美食 > 浏览文章

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生活的|空巢老人

(编辑:ng 日期: 2024/11/25 浏览:3 次 )

  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贺雪峰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刘燕舞    

  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胡善菊

  本报记者 江大红

  如何安度晚年,是城市和农村老人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老龄化现象甚至比城市更严峻。当我们在享受城市便利和繁华时,农村老人过得如何?《生命时报》就此进行了调查。

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生活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是如何生活的

  三位农村老人的点滴

  李爷爷,79岁,湖南省某村

  “那是你女儿呀?她来看你啦?”

  “是呀!她常来,还让我去郴州住,光房租至少要200元。女儿成家了,不能给她们添麻烦。有句古话说得好:七十三八十四,不死都不好意思。农村好是好,但一个人生活很孤独。”

  “孤独”二字,让长期关注农村老人生存问题的北京媒体人李文解感觉心像被钉子钉了一下。在这个村庄,20岁留在村里就是没出息,60岁仍是农活主力。尽管看到村里有很多无处消磨时光的老人,但“孤独”是李文解第一次听到。

  除了精神上的孤独,李爷爷的物质生活也十分简朴。他说:“在农村,我一天最多吃6两米,加上鸡要吃的谷,一年的粮食开销只要600元,肚子就饿不着。我不担心吃不饱,但最害怕生病。去年,我脑梗一次花了8000多元,实在是病不起,好在没有留下严重后遗症。”

  据李文解介绍,该村空巢老人很多,以李爷爷所在村小组为例,共有8户人家居住,年龄最小的一户40多岁,5户都是70岁以上老人。这5户中,两户老伴不在人世,独自一人生活;两户丈夫在家干农活,老伴在城镇照顾晚辈;1户老夫妻俩一块生活。

  封奶奶,86岁,江西省某村

  封奶奶住的老屋是用泥土、稻草等混合建成的,屋龄至少100年,同村的类似老屋都倒得差不多了。雨季即将到来,她又要叫儿子来修葺屋顶了。封奶奶有1个儿子7个女儿,儿子一家离她只有百米。虽然她得了轻微老年痴呆,但任凭子孙们怎么劝都不去同住,主要是跟媳妇不对付。

  她生活尚能自理,可日子极节俭。一个荤菜几乎吃一周,一把蔬菜吃上一两天,能饱腹但毫无营养可言。她鼻子不好,常常是晚辈强行扔掉馊了的饭菜, 还要挨她数落:“没有坏呀,扔了浪费!”其实,封奶奶并不缺钱。村里土地征用,儿子给她上了社保,再加上农保、子孙们给的过年过节费,一年少说也有2万元 左右的“收入”。但她舍不得花,说去世时要花很多钱。“活这么长真是不好呀,人老讨人嫌。”她边念叨着边打开衣柜展示走时要穿的衣服,等待死亡似乎成了她 活着的意义。天气好时,她会溜达到热闹的村头坐会儿,更多时候是独自一人静坐在老屋。

  在这个有着100多户的江西东南部小村里,约有8位7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无需劳作,都有子女同村居住,但只有两位与子女同住,6位都是独自生活。

  陆爷爷,86岁,河北省某村

  86岁的陆爷爷和老伴情况更糟。老伴86岁瘫痪在床3年,此前一直由陆爷爷照顾。自打他去年中风后患上老年痴呆,两位老人的照料就成为家族难题。

  老两口有4个儿子2个女儿。由于孩子们家里各有难处,哪个家庭都无法出人长期照顾两位老人。去年国庆假期,陆爷爷的外孙跑了两三个村,想花钱请人照顾老人,但还是没找到。在城市,或许能送到养老院,在农村,这种有子女的老人敬老院拒收。

  逼不得已,一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两口,在人生末端分开了:老伴住在老家,陆爷爷则被送到县城,分别由子女照顾。临走前,已不认人的陆爷爷突然问老伴:“我要去县里了,你去不去?”听到老伴回答“不去”后,他竟哭得像个孩子,让在场子孙无不动容。

  空巢、劳作、节俭、一旦失能生活更糟……3位老人的现状是全国部分农村老人的缩影。《生命时报》记者还采访了甘肃、四川等地的4位老人,他们也 都独自生活,普遍对住房、饮食没有太高要求,认为住的地方干净就很舒服;不愿与子女同住,但都非常盼望孩子们能常打电话、常回家。

  “物质上,能保证基本生活,质量就谈不上;医疗照护上,保障力度不够,一旦失能会陷入困境;精神上,长期荒芜,老人不知道,旁人不重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这样总结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

  空巢、自杀现象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农村老人生活得好不好,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子女的家庭情况及是否孝顺等密切相关,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总体看,空巢老人多、精神空虚寂寞、失能无人照料,是农村养老最严重的问题。

  贺雪峰非常理解农村老人不愿到城市随子女生活。在农村,只要还能劳作,不离开土地,老人便有收入来源,有事干也有价值感,幸福感甚至比城市老人更强。一旦离开土地来到城市,他们成了子女的依赖者,缺乏生活自主性,还可能要忍受晚辈的脸色,而城市的繁华又与他们无关。

  “从年龄上看,70岁是农村老人生活好坏的分水岭。过了70,中风、三高、老年认知障碍等疾病来了,劳动能力没了,一旦失能谁来照料就成为最大 的问题。”刘燕舞说,他曾对农村自杀老人做过研究,60%发生在70~79岁。近40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两波自杀潮: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 期,是农村妇女自杀潮;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主要是农村老人自杀潮。

  刘燕舞举了两个例子:有个农村老太太有6个孩子,平时自己生活。大年三十,老人想去子女家吃顿年夜饭,可走了几家都没让进门,走到最后一家,还 是被拒绝。老人看到门前有个水塘,便一头跳了下去。中部地区有位农村老头,由两个儿子一家养1个月。由于2月只有28天,两个妯娌竟为3月1日该在哪家吃 吵得不可开交。老人心寒,上吊自杀了。

  刘燕舞告诉记者,类似的自杀案例在农村老人中不少见。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基于“我生了你,养了你,我老了你就该养我”的“反馈模式”,父母对子 女的支配权力较大,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改革开放近40年来,社会流动性加大,年轻人长期受市场思维模式影响,他们开始说:“你是生了我,养了我,但你 养好了吗?我现在生活这么苦,哪还能照顾你们?!”

  刘燕舞说,一旦子女不赡养父母,传统的“反馈模式”便转变为子女对父母的“剥削模式”。当父母老了,失去剥削价值,因疾病等陷入困境后,农村老 人就很容易选择自杀。出于对子女的爱,老人也会用同样的市场逻辑反思自己,年轻时没给子女挣更多钱,老了还要拖累子女,反正早晚要死,不如自主选择死亡, 走个体面。因此,从本质上看,农村老人的赡养困境及自杀潮,是现代性对农村侵蚀的后果,也是孝道缺失的结果。

  加强保障力度,丰富娱乐生活

  如何改善农村老人生活状态,解决养老困境,避免悲剧发生,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农村老人保障力度。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善菊表示,政府责任不能缺失,不能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全部甩给家庭。从新农合到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进步,但保障力度长期不足。她呼吁,政府亟需加强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给他们安全感。尤其要重点关注农村失能、半失能人群,为 他们建立支持性制度,或将他们纳入敬老院、养老公寓照顾,由个人、政府共同出钱。

  建立村级老年组织。这是贺雪峰自2002年开始,在湖北4个村庄进行的尝试。他自掏腰包,为每位老人每天支付5分钱,在村中建立“老年协会” “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这里跳广场舞、听地方戏、读书看报、倾诉烦恼。他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寂寞。这种方式虽然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但能让老人们的时间变得更有意义。该村级老年互助模式因成本低、效果显著,已于2012年在湖北省试点推广,也值得全国借鉴。

  充分发挥低龄老人的力量。中国农村经济欠发达,社会福利力量薄弱,农村老人人口众多,全部由国家抚养不太现实。贺雪峰、刘燕舞认为,让低龄老人 帮扶高龄老人,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向,这一模式在部分城市已产生不错的效果。贺雪峰解释道,过了55岁,大多数人都已完成人生任务:父母已送终, 子女已婚嫁,成了有劳动力但“负担不重的人”。这些低龄老人回到农村后,农忙之余有很多闲暇时间,也有热情和精力为村里做事,但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 制。

  孝敬父母的做人底线不能丢。目前,中国社会亟需孝道回归。刘燕舞调查发现,在广西部分农村,虽然经济落后,但村里的敬老爱老传统保留得很好,老 人幸福感较高。作为子女,“孝敬父母”这种做人的底线不能丢。若不在身边,每周抽空打次电话,每年努力多回次家,对父母都是莫大的安慰。平日的嘘寒问暖和 探望,是老人们最盼望的。

上一篇:咳嗽不止?三款食疗方润肺化痰止咳|饮食|小儿咳嗽|食疗方
下一篇:生活中三个习惯致癌性堪比吸烟|致癌|抽烟|碳酸饮料
友情链接:杰晶网络 DDR爱好者之家 南强小屋 黑松山资源网 白云城资源网 网站地图 SiteMap